乡村人老胡
航拍镜头扫过黑龙江东端的佳木斯,江面宽得像给松花江挪了倍镜,八车道从市中心一直摁到水边,桥梁一座接一座,很多外地网友第一次看短视频都以为自己点进了什么新区宣传片才反应过来这座城常住人口不到八十万。
数据不骗人,住建部2022年统计口径显示佳木斯建成区逼近一百八十平方公里,人均用地达到省会平均的两倍,主干道最宽处可以让三台公交同时调头,这种“城市壳子大过灵魂”的画风在东北不算孤例,但佳木斯显得尤其明目张胆——马路灯杆是双排,江堤栈道延伸十几公里,晚上灯光一亮,谁还记得自己身处七线小城。
问题来了,这壳子怎么长出来的,一位当地规划院老工程师跟我算了笔账,上世纪资源型国企扎堆加边境口岸定位,规划时候按照未来百万级人口拍脑袋,结果产业衰退人口外流,壳留下来了,车和人少了,近年政府索性改走“放得开”路线,干脆把宽度当卖点吸流量,对外招商宣传片里“空旷”“不堵”成了金句。
优势显而易见,十分钟到江边,夏天看鸥鸟冬天溜冰钓鱼,房价据中指研究院今年二月数据均价六千出头,年轻人只要不摆烂,三五年就能按揭一套江景房,但壳子大也烧钱,养护、供暖、亮化全是刚需,财政公开账目显示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六十亿,摊到人头上维持豪华配置并不轻松,这才是真正的“宽街窄包”。
所以要不要为佳木斯点赞,这事没标准答案,想要松弛感的可以来体验,在朝九晚五之外顺手占领一条江景跑道,地方政府也要想清楚下一步路线,是继续把大壳子当流量入口,还是缩表求稳,谁能先把存量空间用活,谁就能在东北新一轮竞争里拿到筹码,你说巧不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