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喝彩1
广东一对夫妻兴冲冲把506分的孩子送到佳木斯大学报到,三天后拉行李返程,理由一句话——宿舍没独立淋浴,只能去公共澡堂,南方娃一年到头习惯“日更”洗澡,北方校园又冷又干,家长一合计,干脆让孩子复读,教室重新开机,这波操作直接把网友看懵了。
问题来了,澡堂难道真是“退学险情”吗,翻翻数据,黑龙江近四成高校宿舍仍沿用公共浴室,连哈工大都没装独浴,但毕业生照样签到大厂;再拉回广东,本科批线理科430分左右,却有近八成高校配热水器,硬件条件不输长租公寓,这南北差异,不只是温差,也是家长心里的“舒适值”。
有人吐槽孩子矫情,也有人替家长算账——租套校外公寓一年一万多,复读一年学费起码四万,还要再拼一次高考,算上心理成本,真不如在校园里学会端着盆子排队,毕竟走向社会后,敞开大浴池才是常态,上班族健身房也是公共淋浴,这点社交磨皮早晚得过。
反过来想,高校宿舍升级不是坏事,教育部早在2015年就提出“新建宿舍应配备热水设施”,但存量改造动辄上亿,东北高校财政紧张,优先把钱砸在实验楼和科研仪器也能理解,只是信息没同步给南方家长,等“文化冲击”发生才临时抱佛脚,这沟通缺口比浴室更冰凉。
这事最后怎么收尾,朋友正在火急火燎找复读班,孩子能否逆袭不好说,但对我们这些围观者来说,至少敲了两记警钟——选大学前别只盯分数,多问一句“生活条件咋样”,同时也提醒高校,硬件不只是面子工程,更是留住人才的抓手,能不能装上热水器,也许决定了下一个506分要不要转身离开。
